药通网欢迎您!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药材知识 > 正文

中药材:乌梅

来源:网易网 浏览:6708次 时间:2022-04-20 09:27:30

药材名称:乌梅


别名:梅实、熏梅、桔梅肉、梅、春梅


采收加工:5-6月间,当果实呈黄白或青黄色,尚未完全成熟时采摘。


药用部位:近成熟果实经熏焙加工而成者


产地:长江流域以南科:蔷薇科


原植物:梅


植物情况:落叶小乔木


高可达10m。树皮淡灰色,小枝细长,先端刺状。


单叶互生;叶柄长1.5cm,被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椭圆状宽卵形,叶边常具小锐锯齿


春季先叶开花,有香气,1-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。花梗短;花萼通常红褐色,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;花瓣5或多数白色或淡红色,直径约1.5cm,宽倒卵形;雄蕊多数。


果实近球形,直径2-3cm,黄色或绿白色,被柔毛;核椭圆形,先端有小突尖,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,表面具蜂窝状孔穴。花期春季,果期5-6月。


乌梅药材性状:核果类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2-3cm。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,皱缩于扩大镜下可见毛茸,基部有圆形果梗痕。果肉柔软或略硬,果核坚硬,椭圆形,棕黄色,表面有凹点,内含卵圆形、淡黄色种子1粒。具焦酸气,味极酸而涩。


乌梅药性:


【本经中品 梅实 味酸平。主下气,除热烦满,安心,肢体痛,偏枯不仁,死肌。去青黑痣,恶肉。】


味酸,性涩,入足厥阴肝经。下冲气而止呕,敛风木而杀蛔。乌梅酸涩收敛,泄风木而降冲击,止呕吐而杀蛔虫,善医蛔厥之证。其诸主治:止咳嗽,住泄利,消肿痛,涌痰涎,泻烦满,润燥渴,散乳痈,通喉痹,点黑痣,蚀瘀肉,收便尿下血,止刀箭流血,松霍乱转筋,开痰厥牙闭。醋浸一宿,去核,米蒸。


【本经原文】味酸,平,无毒。主下气,除热,烦满,安心,止肢体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,恶疾。能益气,不饥。生川谷。


【产地】即梅花之实,有乌梅与白梅二种,处处有之。乌梅系采半黄之梅实,用烟熏黑,再以稻草灰淋汁润湿蒸过,白梅又叫盐梅,用大青梅实用盐腌渍,日晒夜渍,十日即成。


【性味】乌梅味酸,性平而涩:白梅味酸咸,性平。


【主治】乌梅为收敛,解热,消肿,驱虫之药,治久利,痢疾,反胃,去面痣,蚀恶肉,蚘厥吐利,反胃膈噎。驱蛔虫。白梅与乌梅之效用相同。


【别录】去痹,利筋脉,止下痢,好唾口干。


【藏器】止渴,调中,去痰,治瘴疟。止吐逆霍乱,除冷热利。


【大明】治虚劳骨蒸,消酒毒,令人得睡,和建茶干姜为丸服,止休息痢大验。


【弘景】白梅和药点痣,蚀恶肉。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。


【时珍】敛肺,涩肠,止久嗽泻利,反胃咦膈,蛔厥吐逆,消肿涌痰,杀虫,解鱼毒,硫磺毒。


【容川】乌梅极酸,能敛肝木之阳,能化蛔虫,能去坏肉,此是以木来克土,酸能收之义。


【汪颖】治乳痈肿毒,杵烂贴之佳。


【用量】一般一钱至三钱。


【禁忌】多食梅肉损齿伤筋。凡风寒初起,疟痢未久者均忌,忌猪肉。


【炮制】1.净制:拣净杂质,筛去灰屑,洗净,晒干。2.乌梅肉: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,使肉绵软,略晾,敲碎,剥取净肉即成。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,放箩内揉擦,去核,取肉,晒干。3.乌梅炭: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,出现焦枯斑点为度,喷水焙干,取出放凉。4.醋制:取净乌梅或乌梅肉,用醋拌匀,闷润至醋被吸尽时,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,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-4小时,取出干燥。5.蒸制: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,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,停火间5小时,取出晒干。


【性味】 酸、涩,平。


【归经】 归肝、脾、肺、大肠经。


【功能主治】 敛肺,涩肠,生津,安蛔。用于肺虚久咳,久痢滑肠,虚热消渴,蛔厥呕吐腹痛,胆道蛔虫症。

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0.8-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煅研干撒或调敷。【注意】 有实邪者忌服,胃酸过多者慎服。


【各家论述】1.《本经》:主下气,除热烦满,安心,肢体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、恶肉。2.《别录》:止下痢,好唾口干。利筋脉,去痹。3.陶弘景:伤寒烦热,水渍饮汁。4.盂诜:大便不通,气奔欲死,以乌梅十颗,置汤中,须臾挼去核,杵为丸如枣大,纳下部,少时即通。擘破水渍,以少蜜相和,止渴。霍乱心腹不安,及痢赤、治疟方多用之。5.《本草拾遗》:去痰,主疟瘴,止渴调中,除冷热痢,止吐逆。6.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劳,治骨蒸,去烦闷,涩肠止痢,消酒毒,治偏枯皮肤麻痹,去黑点,令人得睡。又入建茶、干姜为丸,止休息痢。7.《本草图经》: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('躁'一作'燥')渴,虚劳瘦赢,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。8.《用药心法》:收肺气。9.《纲目》:敛肺涩肠,治久嗽,泻痢,反胃噎膈,蛔厥吐利,消肿,涌痰,杀虫,解鱼毒、马汗毒、硫黄毒。10.《本草求原》:治溲血、下血、诸血证,自汗,口燥咽干。11.王好古:乌梅,能收肺气,治燥嗽,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12.《纲目》:乌梅、白梅所主诸病,皆取其酸收之义。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,及虫NI方中用者,取虫得酸即止之义,稍有不同耳。《医说》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,国医不能疗,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,研烂,合腊茶入醋服之,一啜而安。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,应之用乌梅、胡黄连、灶下土等分为末,茶调服亦效。盖血得酸即敛,得寒则止,得苦则涩故也。13.《本草经疏》:梅实,即今之乌梅也,最酸。《经》曰:热伤气,邪客于胸中,则气上逆而烦满,心为之不安。乌梅味酸,能敛浮热,能吸气归元,故主下气,除热烦满及安心也。下痢者,大肠虚脱也;好唾口干者,虚火上炎,津液不足也;酸能敛虚火,化津液,固肠脱,所以主之也。其主肢体痛,偏枯不仁者,盖因湿气浸于经络,则筋脉弛纵,或疼痛不仁;肝主筋,酸入肝而养筋,肝得所养,则骨正筋柔,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。14.《本草新编》:鸟梅,止痢断疟,每有速效。15.《本草求真》:乌梅,酸涩而温,似有类于木瓜,但此入肺则收,入肠则涩,入筋与骨则软,入虫则伏,入于死肌、恶肉、恶痣则除,刺入肉中则拔,故于久泻久痢,气逆烦满,反胃骨蒸,无不因其收涩之性,而使下脱上逆皆治。且于痈毒可敷,中风牙关紧闭可开,蛔虫上攻眩仆可治,口渴可止,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。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,收敛脾肺耗散之元,而于他症则不及也。但肝喜散恶收,久服酸味亦伐生气,且于诸症初起切忌。


会员评论

发表评论

用户名:匿名  匿名回复

0/500

实力认证

我的足迹

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