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前曾经涨过300元以上高价猪苓,近几年价格一直在110-120元上下徘徊不前。过去几年猪苓都经历了哪些行情变化,是否种植得到大面积恢复,后市还有多大商机。
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,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-2000米,坡度20-50°的向阳山地、林下,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。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,常见树种为柞、槭、橡、榆、杨、柳、竹等。
猪苓具喜冷凉、阴郁、湿润,怕干旱的特性。
猪苓采挖分春、秋两季进行,最好于休眠期采挖,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。收获时轻挖轻放,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。将色泽淡、体质松软的作种苓继续培养,连续使用3代后,其生长力减退应更换新的野生幼苓种。收获后,除去砂土等杂物,晒干即可。
2000年以前猪苓商品主要来自野生,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,野生资源被大量破坏性采挖,尤其2000-2010年十年间,在高利益的驱使下,无论是主产区或是次产区,均遭毁灭性滥采滥挖,严重破坏了资源再生,而且野生猪苓生长范围有限,只有陕西、甘肃、云南、湖北,山西等主产区的桦树、枫树、橡树林下,内蒙及东北产区产量很少。野生猪苓多生长在1000-3000米的阔叶林下,寄生于树根及地下,地上又无植株,常年难见踪影,采挖难度大。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,留守家中的老年人也无力去深山采挖,因此,野生猪苓产量几乎忽略不计。
图示:猪苓近三年历史价格
2007年猪苓首次突破百元高价,2008-2009年在110-115元上下运行近两年,2009年底发力涨至145元左右,2010年从145元一路飙升至200-210元,2011-2013年7月价格在210元上下徘徊两年多,2013年下半年涨至245-260元,2014年从280元涨至300元,2015年1-2月高升至310元,到6月回落至260元,7-12月下滑至245元,2016年从240元逐渐下滑至220-160-140-110元,2017年跌至80元左右,持续了9年的高价宣告结束。
猪苓生长周期4-5年,由于重茬栽种及种根退化,单产下降。一般亩产干品500公斤,高产可达600公斤以上。2013-2016年猪苓高价期间栽种的,亩种植成本多达6万以上,而2017-2020年每亩只能收益2-3万元左右,种植户多亏本赔钱,因此,2017-2020年种植面积大减,按照猪苓生长4-5年采挖计算,2022-2025年可采挖面积均不大。2018年猪苓跌至50-55元,2019年跌至40-43元,2020年最低跌至35-38元,2021年回升至46元左右,2022年涨至48-52元。
2023年猪苓结束近6年低价,进入上升通道,从62元涨至130元,2024年小幅回落至120元,2025年8月最低价滑至95元左右,9月开始回升至110元上下。虽然2023年猪苓价格突破百元,而且,在百元持续了近三年,但是,种植并没有大面积恢复。在这三年期间猪苓新货产量一直不大,因有库存拖累,价格始终没有新的突破。
猪苓为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,以菌核供药用。猪苓味甘、淡,性平。归肾、膀胱经,具有利水渗湿、祛痰、解毒等功能,主治肾炎水肿、小便不利、急性尿路感染、暑热水泻、淋湿,赤白带下等症。近代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,猪苓多糖有抗癌和防治肝炎的作用。
猪苓还广泛用于临床中药配方,其用量也在逐年增加。猪苓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,主要销往日本、韩国和东南亚、东北亚各国,出口量逐年稳中趋升。特别是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的作用被发现后,提取猪苓多糖的用量增加,许多国家研究猪苓多糖新用途拓宽,对我国猪苓的需求在逐年上升。据了解,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用量约500—600吨,九十年代末增加至1000吨左右。跨进二十一世纪后,用量大幅度增加,目前猪苓年需求量约2500-3000吨。
由于猪苓种植面积尚未得到真正恢复,2025-2026年采挖量依然不大。2025年春夏之际,陕西产区长期干旱少雨,使得一年生的猪苓因土壤干燥,菌丝多死掉,种根也得不到接种而腐烂。据产地反应,2025年栽种的猪苓受灾面积较大,由此,判断4年后的产量仍不大。随着猪苓库存的实际消化,后市行情有望逐渐向好。
注:文章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用户名:匿名 匿名回复
0/5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