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通网欢迎您!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
提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养生保健 > 正文

春季养生,六件事情要做好

来源:康复杂志 浏览:699次 时间:2025-03-10 09:17:38

春季万物生长,百病较易复发,因此养生调摄必不可少。有条件的人士或亚健康人群可选择去中医医院做按摩、温灸或搭脉开方等中医药调理。


如果没有条件,可在日常生活中把“防春寒”“解春困”“防春风”“防春疫”“养春眠”“护春阳”这六件事做好,也能大大减少春季患病、发病的概率。


防春寒:春不减衣,护好卫气

初春时节,乍暖还寒,日夜温差较大,一旦气温突降,身体产热、散热的调节容易失衡。


此时切记“春不减衣”,如若过早脱去冬衣,一些肺卫气虚、脾气虚弱者的免疫力就会下降,使病菌乘虚而入,极易诱发鼻塞、流涕、咽痛、咳嗽、腹痛等症状及冬春季传染病。


俗话说:“冬虽过,倒春寒,万物复苏仍艰难。”所以在这春季万物复苏之时,建议大家早睡早起,散步缓行,使自己精神愉悦、身体健康,符合《黄帝内经》所述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使志生”的要求。


解春困:作息规律,进餐不过饱

惊蛰节气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,此时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虫。虽然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、万物生机盎然,但是有人可能会感到困乏无力,有莫名的疲劳感。


白天昏沉欲睡,早晨半梦半醒,这有可能就是民间常说的“春困”。民间有云:“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”。有人误会“春困”可依靠多睡觉来解决,岂不知过度睡眠反而会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,从而“越睡越困”。


因此,化解春困首先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,促进或改善机体血液循环。其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作息规律;结合自身脾胃消化能力,多食含维生素B族食物,可驱“春困”,如黄米、大豆、黑米等;同时饱餐后全身气血聚集中焦,也容易让人昏昏欲睡,所以进餐不宜过饱。


防春风:避免肺腑受伤

春风可以温柔地轻拂我们的肌肤,也会无情地伤害我们的脏腑。风邪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,如风寒、风湿、风热等。风邪犯人,为病范围广泛,病种繁多,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
临床上经常见到春天过早游泳、淋雨后风邪夹杂寒、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。也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(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、电瓶车),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;忙于劳作,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;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,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,露胸、露肩、露脐、露关节者,临床多见有咳嗽、痰多、胃痛、腹痛、腹泻、便秘、咽干、关节酸痛、舌苔厚腻或白腻等表现。


《黄帝内经•灵枢》指出,如果在春季外感风邪之后,即使没有发病,但邪气伏藏于体内,在长夏季节(一般指阴历七月初七至八月初六),人体脾土虚弱时,就会出现慢性腹泻、胃肠畏寒等症状。


防春疫:每日开窗通风

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,也是农耕的重要时节。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,春分正好在春季的中间。


春分时节,天气刚由寒转暖,各种致病的细菌、病毒随之生长繁殖。为避免春季各种疾病的发生,尤其是各类呼吸道、皮肤、肝胆、胃肠的感染,务必尽早采取预防措施。


对于现代人来说,春分关闭空调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滋润是重中之重,尤其是上午8至9时,一般气温较低,空气质量也较好,是开窗通风的好时机。另外,建议每日饮水2000ml左右,确保皮肤、内脏的滋润和水液代谢。


养春眠:睡子午觉

时下很多青壮年人群,由于各种原因习惯经常熬夜或长期在电脑前工作,以至睡眠质量不好。


在中医五行理论中,春季对应肝脏,此时睡眠不佳者常常会有肝血亏虚的现象,如眩晕、便秘、容易抽筋、月经量少或色淡、眼睛干涩等症状,而且这种情况在春季往往会加重。


在春季,推荐养肝血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白天适当休息。每工作或学习1~2小时,要有10~15分钟休息,放松眼睛,舒展筋骨,而夜间23时至凌晨5时是肝胆的最佳排毒时间,只有夜晚保证充足的睡眠,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习惯,才能保持清醒状态。


中午一定要睡“子午觉”加上中午的“子午觉”,才能更好地迎接下午的工作和学习。养好春眠从午间小憩开始。


护春阳:运动不宜激烈

如今,热衷于运动、健身的人们越来越多了。适当的活动确实可以使体内阳气上升,但运动之前应做好热身等准备工作。


运动时大汗淋漓是对人体阳气的损耗,所以运动时达到微微出汗就可以了,而高强度剧烈运动反而会对人体养阳产生不利影响。


所以,春季运动不要太过激烈,需要循序渐进。对于单纯的脂肪肝、高脂血症患者,建议每日散步5000至10000步为宜。

会员评论

发表评论

用户名:匿名  匿名回复

0/500

实力认证

我的足迹